在2012年,一个去大陆读书在台湾仍非常态、多数赴大陆就读的是台商小孩的年份,自我评价“成绩一般,长相一般,是台北万千女孩中最普通的那一种”的郭雪筠做了一个决定:申请北京大学的研究生。
在她儿时,对大陆的认识是“那是啥”以及“噢,听说很大”;到大四上学期玩豆瓣结识大陆网友、听到大陆网友的声音后,才改变了“大陆就是脏乱差”的刻板印象;而等到她来大陆上学,成为两岸桥梁时,她经常遇到的问题是——大陆朋友问她“台湾人是不是井底之蛙?”,台湾朋友问她“大陆人是不是思想封闭?”
郭雪筠在个人著作《台北女孩看大陆》(2016年版)一书的前言中慨叹,“两岸交流最奇妙的是,我们希望和对方‘交流’,但我们只想听到‘自己早知道并且同意’的话。”客观说来,即使时隔六年,这一问题仍难以消解。
【资料图】
不过,在一些网站论坛上关于两岸议题的“热血”言论,在日常生活中又能有多大的代表性?敛去剑拔弩张之势,两岸民间交流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又迎来哪些新变化?
6月15日至17日,第二十一届海峡青年论坛在福建厦门举办,本届论坛以“青春同心创未来 携手打拼谋复兴”为主题。在主旨论坛“以己为桥 联通两岸”篇章中,已“北漂”十年的自媒体作家郭雪筠分享了台北女孩看大陆的角度。
她在演讲和采访中谈道,台湾年轻一代对大陆的认知已不同以往,“用经济发展来认识大陆”的效力已经减弱,而两岸交流需要双向互动,也需要真诚。观察者整理编辑其演讲及部分采访内容,文章已经作者本人审阅。
演讲现场
郭雪筠:
大家好,我是郭雪筠。
我的演讲分三部分来讲。第一部分,我先跟大家简单地讲一下我这代的台湾学生。
我是2012年过来北大读书的,2014年北大毕业后在上海的外企短暂工作过,后来做得不如意,就跑回北京短暂当过销售。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看我的第二本书《我在北京》,里面记载了我那段很漂泊的人生。
我在2015年进入传统媒体工作,当时也是从一个很普通的起薪开始的。从2015年到2019年这段时间里,我看到抖音等新媒体平台蜂拥而出,连带带动了我们传统媒体的发展。我在台湾的时候没有见过这种情景,没见过一个产业短短几年内蓬勃地发展,快速地拉高了大家的薪水,改变了大家的消费习惯和生活模式。大家可以回想一下,抖音出现,也不过就是最近几年。我那时候真的看到了一个整体快速往上的趋势。
接下来的“00后”台生,他们可能是2018年之后,甚至有一些是2020年疫情之后才来到大陆读书的。换言之,他们现在遇到的整体环境跟我当时是不太一样的。你现在去跟他们讲大陆有快速起飞的经济什么的,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其实听多了这些东西,他们真的很难跟我这一代有相同的体会。
那他们为什么会来大陆?有可能是“我想看一下“,是因为“毕竟北京、上海的体量在这”,可能是“我也想进阿里工作看看”、“我也想找个大厂实习看看”、“我想来这边看看工作机会”等等。现在让台湾青年想过来看一下的事由都是很日常的,有点类似以前台湾中南部的人往台北那边跑去看看工作机会。
第二部分讲一下社交平台。
为什么我单独把社交平台拎出来讲?是因为相比于过去,社交平台正成为两岸交流的一个新窗口。10多年前两岸交流很简单,台湾人怎么知道大陆的资讯?我看电视新闻,看各个名嘴讲一讲,再或者看商业杂志上报道的那些。而现在,年轻人很能活用社交媒体。
比方说台湾这几年还蛮多人用小红书的。我现在打开小红书,会看到很多台湾的“社牛”,他们会发个帖子说“我是台湾人,有什么想问的来问”,再或者比如说“hello,我是台湾大学生,到大陆旅行”、“毕业了,我来大陆工作了”等等,很多人还会很贴心地换成简体字。甚至很多台湾人来大陆的第一天,就开始发小红书或发抖音记录生活。我觉得好厉害,我这一代台湾人,或者说10年前我们来的时候,真的很少人会做这种事情,我们那时候也没有这平台。
跟大家讲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我一个台湾的学妹回到台湾后,跑来跟我讲:“学姐,你知道什么是梅花糕吗?”我说“我不知道。”原来是她的一个台湾朋友问了这问题。她说:“你在大陆这么久,没吃过梅花糕?”我说:“我在大陆10年,我都不知道有梅花糕这个东西。”后来我去苏州吃到了,我才知道原来这个是梅花糕。
现在甚至可能是在台湾的台湾人,他们没有来过大陆,但可以知道大陆有哪些小吃,他们还会跟我们这些来大陆很久的人交流。
台湾的年轻人在社交平台上会看到大陆的吃喝玩乐、影视文化、日常生活。比如刚才有记者朋友问我现在台湾哪一部大陆剧最火,我回答《苍兰决》。这些东西都能让台湾年轻人多少看到大陆现在流行的文化、大陆现在的生活原来是这个样子。这些未必能吸引他们过来长期就业,但是能够让他们想着“我可不可以因为一个明星过来看一下”、“我想看/吃这个东西”,再或者是“我跟朋友组团过来旅游/交换看看”,这些都是有可能的。
最后进入我的结尾部分——我们到底应怎么去讲大陆故事?
对于现在的“00后”小朋友来说,到大陆读书也好,实习一下也好,就过来看一看也好,都是比我这一代还要日常的事情。我这一代,那个时候毕竟资讯有限,我还记得我们当初过来的时候,会看看台商等人的经历,了解他们以前怎么过来的等等,可以说那时候是他们单方面教我们怎么做;而现在的年轻人,会用社交平台去分享这些东西。
我也跟大家讲一下我采访过的两个台青。
有一个同学叫茆致远,他们兄弟三人都在大陆读书。我当时有去问一些台湾的小朋友,他们高中毕业填大学志愿,很多人可能都还没有决定要不要来大陆工作,但是会想着“我先填个大陆的学校,万一上了我再看看,我再决定要不要过来。”台湾的高三生填志愿会填个大陆的院校,现在这已成为很日常的一件事。
旁边的郑雅羚真的是00后,她之前寒暑假的时候回台湾摆摊卖热奶宝——在座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什么是热奶宝,热奶宝在小红书上已成为网红美食。她回台湾的云林摆摊卖热奶宝,我就问她说:“热奶宝这个东西我都不知道,你的台湾顾客知道吗?”她说:“知道的人大概有一半,他们就是用社交媒体知道这个东西的。”
我问过的采访者也好,我周围的台湾朋友也好,再或是我观察到的台湾网络舆情也好,其实除了少数特例之外,台湾年轻人对包括同龄人在内的整体大陆人是没有表现出恶意的,这个是非常重要的。比起我这一代,他们很早就能接触到大陆网友,很早就认识大陆网友,至少大家能对等交流,我能够真的看到你的优缺点。如何说好大陆故事,这是需要双向互动的,现在需要大家去真诚地分享自己的看法。
我做公众号的时候,能收到很多人的留言。大家可能不知道其实我以前在学校不爱读书,文笔也不是多绝顶的好,但是因为我写的东西是真的,我就是把我生活中会碰到的或是我观察到大陆的优缺点什么的分享出来,他们觉得他们在我这边能看到一些他们如果过来会面对的困境,再或一些开心、不开心,他们能从我的文字中看到真实的两岸。
现在也时不时看到来大陆的台湾人,或是到台湾去玩的大陆人,他们会在抖音、小红书等各种社交平台分享自己在台湾的生活。这些社交媒介的出现,这些很日常、很朴实的贴文,这些真实感受,其实是讲大陆故事中最重要的一环。
最后说一下我的结论。可能很多人在讲大陆故事时,还是会停留在我单方面地跟你说“来,大陆现在进步飞速,经济很好”。但是现在时代确实是变了,“00后”跟我们这一代不一样,台湾的“10”后跟“00后”可能又会不一样。我之前接触过一个台湾朋友的朋友,他家的“10后”小朋友会认简体字,甚至还会一点拼音,而我在这边10年还不会拼音。
我自己对讲好大陆故事的理解是,让两岸年轻一代能真的坐下来看见对方的优点缺点,能够客观地认识对方。就我自己个人的观察来说,在座的很多下一代人其实做的比我这一代台湾人还要好,未来还是可期的。谢谢大家!
会前群采
问:您在近来的一篇文章中提到,对年轻一代的台青来讲,“用经济发展来认识大陆”的效力已也有所减退。那么,除了经济发展这张牌,还有哪些论述或方式可以提升大陆对台青的吸引力?
郭雪筠:现在台湾的小朋友过来,可能是在2018年甚至2020年疫情之后,他们的时代跟我2012年来的时候是不一样的,这点需要客观认识。现实地说,比如现在来北京、深圳、上海等地方,还是有不小的机遇,还是有一些进大厂的机会;至于说怎么让他们以后留下来,这点我没办法保证,毕竟我当初也过得很挫折。但是可以确定的是,来了这边,碰到了大陆的朋友,不管最后留不留下来,这都是一段挺好的经历。
会前接受观察者网等媒体采访
问:你觉得台湾青年在大陆可能有什么比较优势?
郭雪筠:你看看我就知道,其实大家都是同一个起跑点,没有什么大的优势。现在两岸的年轻人尤其是“00后”,会的东西都差不多了。
问:您觉得台湾青年更关注大陆的哪些方面?
郭雪筠:就我周围的人来说,有些是王一博等明星的粉丝。影视剧方面,前阵子很多人在看《苍兰诀》,最近我的很多朋友跟我推荐《去有风的地方》,而我个人近来完整看完的一部剧是《狂飙》。除了影视剧,现在我周围很多年轻人在用小红书,就算没有用,也都知道这一社交平台。
问:您来大陆10余年,就您个人的经历体验来看,台胞当下在大陆的生活,有没有什么暂时不顺、需要打通的环节?
郭雪筠:我在大陆住很久了。可能有些很小的事情会区分你是台湾人还是大陆人,但总体而言我个人没有碰到什么很大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