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第一》读后感 篇1
读《学生第一》的感觉,和之前听中关村四小校长的报告一样,首先是艳羡(确定是艳羡而非仅仅羡慕),心说:哇噻,人间天堂,教育圣土!他们居然这么有自主权?他们那儿没有名目繁多的检查评估吗?或者他们的校长、行政和老师们个个都是铁臂阿童木?
偶尔,我会坏坏地想:要是今天检查这个,明天评估那个,继而这个进校园,那个进课堂……如此折腾个几次三番,即便是阿童木也难免 “满面尘灰烟火色,心忧评估吓破胆”。
(相关资料图)
我知道这样贼眉鼠眼不怀好意的揣测,一不小心就会变成对《学生第一》的歪批。读书总该读别人的,想自己的。于是我端正态度再读这本《学生第一》,领悟李希贵先生管理的最高境界“ 让每个人都感到自己的重要” ,及其教育理想“ 让孩子自由呼吸、自主成长” 。 这是一本近似经验报道的剪报合集,图文并茂,一目了然,任谁都能不费劲地知道书里写的是什么,知道北京十一中做了些什么。本书的形象直观分可以打满分,假如能提炼出与之相关的概念、原理或系统的理论,估计会有更为普遍的指导意义。
不过,我们仍然可以读别人的,想自己的,彼此联系,举一反三。
别人的学校能开公司,能建博物馆,能请白岩松、杨利伟等名人进校园,能把学校办到北美去,我们的学校怎么办?相比“不差钱”的学校,我们农村学校的资源条件不可谓不落后啊。
别人的学生能接待国际友人,能经营出版社,能协助编教材,能自主研修,我们的学生怎么办?相比官二代、富二代、星二代的学生团体,我们的多数孩子就是农二代、工二代、负二代,简直就是吊丝。
学校、家庭、孩子,比无可比之下,我们能改变的是什么?我们力所能及的是什么?
首先是改变教育观念。不管贫富高下,不管是哪一类“二代”,教育管理者都该力所能及地“让每个人都感到自己的重要”,“让孩子自由呼吸、自主成长”。包括我一直奉行的“教师第一”,经李希贵先生启发,其实也是“学生第一”:立师德,强师能,就是为了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成长。
我想说明的是,这里所提倡的“学生第一”,与社会上畸型的“学生第一”不是一个概念,那种家长动辙要起诉要见报,千错万错都是学校老师错的破观念,不是“学生第一”,而是家长愚昧地自以为“老子的儿子第一”。
其次是调整教育行为。回顾我们课堂内外的教育行为,学生不是第一,教师才是主人翁,处处可见教师强势的身影。这倒也情有可原,毕竟小学姓小,毕竟他们到自主还有些距离,还很需要老师扶上马走一程,然后放手。扶,是为了放,不能揪着不放。我们要考虑的是怎么实现从扶到放,而不是只一味琢磨怎么扶得更稳。好比教人学自行车,你应该从未见过哪一位教导者死扶着学习者骑车100 公里没放过手,然后得意地炫耀:瞧,我多会教!
教,是为了学。因而,备课时,要渐渐地变备教案为备学案;课堂上,要点燃、唤醒、鼓舞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使他们爱学习、会学习。我们所设计的教学内容,学生喜欢不喜欢?哪些内容学生已经懂了不必再教?哪些内容教了没用也不必教?假如我是学生,我更喜欢学什么,怎么学?……
活动,是为了学生发展(而非迎检或宣传)。因而,策划活动时,我们得多想想学生喜欢不喜欢,学生参与了能不能得到发展?哪些事得由老师负责,哪些事可以交由学生自主(即哪些该扶哪些该放)?假如我是学生我更喜欢参加什么?哪些我想试一试?
假如,我们信奉“学生第一”,相信学生能行。于是,课堂自主、探究的氛围渐浓了;学校文学社、广播站、少先队大队部渐能自行运转了……学生也能为学校发展出谋献策了……学生成了真正的主人翁。那时候,我们会惊叹:学生确该第一,学生确实能行!
《学生第一》读后感 篇2
李希贵校长的《学生第一》这本书文风朴实,文字简约,内容丰富,思想灵动,读来,让人耳目一新,颇受教益。作者在自序中说:“我和我的同事们在努力诠释着教育学的基本价值取向。我们试图创造一个真正属于孩子们的学校,给他们搭建舞台,提供空间,创造条件。”通读《学生第一》,可以看到,作者所说的这个教育学的基本价值取向,正是人本主义的教育追求。
一、营造尊重他人的氛围。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强调,尊重和自我实现,是人类高层次的心理需求。从《学生第一》中,我们可以看到该校管理者尊重学生、尊重教师的许多例子。比如,邀请应届高中毕业生,与老师一起对教材进行重新修订和编写;高二学生冯嘉荟利用李希贵校长听课课间,上交成立少年社会科学院的提案,得到学校领导重视,她和少年社会科学院的几位创始人,因此获得了首届校长奖学金“金钥匙”奖;在校内合影中,李希贵尽量不处在中间位置,他认为校长把自己放在边缘位置,就会使整个照片的位置全都成为好位置;《学生第一》的扉页印上了所有老师的名字,包括外籍教师,李希贵还附有这样的赠语——谨以此书献给我亲爱的同事们。正是有了对他人的尊重,李校长诚恳邀请学生共进午餐,倾听学生的声音;校务会每个月有一次会议研讨学生提案,并请学生在会上阐述主张;在开学典礼上,全体老师为现场所有同学颁发“护照”并签名,十一学校成了欢乐的海洋,新学期如一位天使走进了每一位师生的心空。正是有了对他人的尊重,李希贵坚信,在学校少年文学院、科学院等平台上,一定会锻造出一批了不起的国家栋梁。尊重,是一种理念,一种气度,一种作风,更是一种力量,应该成为教育管理者辛勤耕耘的第一追求。
二、搭建自我实现的平台。
任何人的成长和自我价值的实现,都离不开一定的平台做支撑。教师是知识分子集中的群体,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自我实现的强烈愿望。作为教育系统的管理者,要有容人之胸,识人之眼,用人之胆,要善于搭建师生共同成长、自我实现的平台。只有这样,才能创造人才辈出、健康向上的和谐发展的格局。
从《学生第一》中可以看出,李希贵校长提出了很多创意,并积极变成生动的校园实践,让学生和教师得以展示自我、成就自我。比如,校园机会榜,把学校日常管理的一些工作进行分类,学生能做的事情直接交给学生做;学生出版社,由学生负责文稿的征集、编辑、印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校园吉尼斯大擂台,让更多有特长的学生脱颖而出,成为人们关注的“明星”;十一学生大使团,让学生向外宾介绍学校,介绍自己。以许许多多这样的活动为载体,提醒老师们:“学生永远是学校的主人,学校的一切活动,都应当指向学生、为了学生、成长学生!”
在重视学生的同时,李希贵并没有忘记或忽视教师,因为不管一个校长有多么好的思想、理念、创意、策划,都需要教师去落实,去影响、引导、转化为学生的一言一行。于是,十一学校推出了名师大讲堂,让一些在专业领域或者某个感兴趣领域很有研究的老师在专设的课堂上激情演讲;评选“月度人物”,只要教师在某一方面或领域做出令人感动的事情,代表学校主流价值观,就可以获评;专门为35岁以下青年教师设置了“青年才俊”评选项目,成立教育家书院、教师互助中心,让有体育特长的非体育教师带体育课,等等。十一学校的尝试,渗透着关注师生的精神生活,将学校建成师生幸福成长乐园的人本追求。成就需要靠成就来激发。没有比成就感更能振奋一个人的心志,更能为一个人的漫长旅程加油添力。作为外国语学校的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就要注意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加油添力。
《学生第一》读后感 篇3
拜读了北京十一学校李希贵校长的《学生第一》,我受益匪浅,感受颇深。
十一学校的孩子、老师都是幸福的,他们热情自信,阳光智慧。开学护照、校园公司、名师大讲堂、学校纪念日、学科博物馆……创意不断、精彩纷呈。月度人物、青年才俊、非正式表扬、教师互助中心、教育家书院……教师的创造性被充分激发出来。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让学校成为师生的乐园,满足他们成长的需求。学校给师生提供多大的舞台,就会缔造出多少精彩。无数的创意,所有的用心,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孩子是在活动中得到了锻炼,获得了成长的经验和经历,在快乐中享受生活和学习!
李校长是一个善于管理的人,把对学生的要求转化为对学生的需要,让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的重要,这是教育管理达到最高境界。学校让每个教育细节都融进学生的想法,都契合了学生的需求。于是,整个校园,就真真正正成为学生自主成长和发展的沃土。培养有自己想法的学生,是十一学校的育人目标。他们一直在学校生活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坚守自我,富有批判精神。其中他们的“为班级命名”活动让我也印象深刻,我们何曾几时也可以设计出这样有创意而又有深远教育意义的活动,让学生也能在快乐和经历中健全自己的人格,尊重别人的想法,让学生快乐着并成长着!
静思我们现在的工作,我们的服务对象,他们虽未成年,但同样拥有尊严和自己的想法,这需要我们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了解学生的真实状态与需求,这时沟通的渠道便非常的重要。李校长很巧妙的寻找到了这样几条沟通渠道——师生共编教材、与学生共进午餐、让学生参与校务会,让学生在校园里办出版社、开公司,甚至接待世界各地的来宾,多么直接有效的方法!这些在我看来不可能的事情在十一中真切的发生着,事实也证明了孩子们自负盈亏的小商店可以办的红红火火,学生大使成了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说明学生身上的潜能远超于我们所能想到的水平,我们需要及时大胆的提供一个宽松自由的舞台,尊重他们主人的角色,用充分的信任来激发这些惊人的潜能。每一个参与者都感觉到,自己就是十一学校的绚丽色彩中最浓重的那一笔。
有一些事,让我们久久感动;有一些话,让我们经常回味;有一些人让我们永远温暖;有一本书,让我们瞬间成长。走进书中,心灵在凝练的文字滋润中沉静、平和。
“让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重要”,仔细琢磨李校长的经典语录,尽情沐浴这细雨般的浸润。跟着感觉走,每个人都迫切需要得到别人的认可,亲人、朋友、同事、领导、老师的一句鼓励的话语,足矣让每一个人热血沸腾,演绎出更多的精彩。我唯一能改变的"也就是我自己,我的工作态度和质量直接影响着60多个孩子,60多个家庭,好几百人的幸福啊!如此重要的的角色,我怎敢怠慢、偷懒,又有什么理由拒绝努力工作呢?在自己的日常教学中,要让我的每一个学生都最大限度的去体会自己的重要性,让他们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让他们找不到任何理由拒绝成长。不压抑他们的天性,培养他们的童心,激发他们的动机和兴趣。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内容的呈现突出了学生的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这些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内趋力。只有学生真正动起来的课堂,才是以学生为主人的教学。当孩子的眼睛晶亮,双手挥舞,情不自禁时,这不就是最高境界的课堂吗?
其实孩子们所需要的就是我们的一个微笑,一息赞许,一个眼神,一个抚摸,一个拥抱。让我们平时对孩子们多些赞美与鼓励,少些批评与指责;多些尊重与理解,少些挖苦与抱怨。这些对于我们来说不算多,也不算难,就像李校长说的“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