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3》显示,从粮食产能提升和全产业链减损两端发力,不断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是新时期确保粮食安全的关键之举。国无农不稳,民无粮不安。粮食安全事关国运民生,粮食安全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才能增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强大底气。
民以食为天,食以地为源。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实施好“藏粮于地”,我国粮食安全才会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一方面,要坚持“节流”保住耕地数量,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和防止耕地“非粮化”,切实让农地姓“农”、粮田姓“粮”,确保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另一方面,要注重“开源”提升耕地质量,落实好“农田必须是良田”,扎实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实现“旱能灌、涝能排”“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打造高产稳产高标准农田,夯实粮食丰收基础。
粮食要丰收,良种须先行。如果说土地是粮食之母,那么种子就是粮食的根和魂,影响着粮食的产能和品质,关乎我国粮食安全、国家安全、人民安全。在广袤的田野种上中国“金种子”,收获自己的粮食,才能不断增加国家安全的筹码。要实施好“藏粮于技”,强化农业生产科技支撑,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深入实施农作物良种联合攻关,解决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加快培育高产高油大豆、耐盐碱作物等新品种,尽快在品种品质上取得突破,打好种业翻身仗,让农民的“金扁担”越挑越稳。同时,要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尊重和培养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深化“产学研”协同,培养更多学农爱农、强农兴农的现代农业人才,造就更多袁隆平式的大国工匠,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种业体系。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粮食是种出来的,农民是保障粮食安全的主力军,我国2.3亿农户肩负着解决全国14亿多人吃饭问题的重任。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就是保护国家粮食安全,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健全农民种粮挣钱得利、地方抓粮担责尽义的机制保障”。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各地要健全农民种粮收益保障机制,将支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到实处,落实好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业生产救灾等支持资金,提高种粮农民抗风险能力,充分调动各级“重农抓粮”和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同时,要做好产销衔接、延长粮食产业链,培育好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提升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技术集成应用,提高粮食生产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经营水平,推动农民从卖“原字号”向卖产品、卖品牌转型,让农民分享更多粮食全产业链增值收益。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一粒粮食看似稀松平常,实则关乎国家安全、影响战略全局。端稳中国饭碗,是每一个中国人的事,每个人都要自觉勤俭节约、爱粮节粮,杜绝舌尖上的浪费,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向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作者: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