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7日,动脉网“未来医疗100强·百强峰会”在上海张江会堂举办,好大夫在线创始人、CEO王航受邀参加并发表主题演讲。他从互联网医疗行业的版图、风向标和趋势出发,提出了推动医疗服务商业化的关键点,描绘了未来互联网医疗的服务版图,分享了其对于行业发展深刻的认识和前瞻性思考。
如下是发言全文(有删减):
特别感谢动脉网每年都邀请我们来参会!告诉大家一个“实情”,我每年来参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告诉大家我们还活着。所以,你们每年也都要来参加动脉网的会,因为如果你哪一年不来的话,同行就会怀疑你的公司还健在吗?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好了,这个玩笑来自于这些年我们被问得最多的一类问题:你们还活着吗?赚钱了吗?能养活自己了吗?今天,我正式向大家汇报一下:目前,好大夫在线已经实现了收支平衡,今年全年将会盈利,请大家放心!
动脉网给我拟定了一个发言方向《互联网医疗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和思考》,可我想谈谈怎么赚钱。有了钱,才可能认认真真地去提升质量。建立了良性的商业循环,才能推动互联网医疗服务迈向高质量发展。所以,我今天发言的主要内容都是关于商业化的。
为什么我们最常被问到有没有赚钱?因为,我们做的是医疗服务,大家一般都认为服务很难赚钱。
中国社科院陈秋霖教授的这张“互联网医疗行业版图”,把行业的业务版块分布以及商业模式划分得很清楚。
第一部分是行业主战场,有三个:一是医学教育和科普,就是知识服务,业务模式是知识付费和广告;二是药品供应和保障,如阿里、京东的 b to c药品销售,模式是电商。三是医疗服务,稍晚再谈及。
第二部分是橙色部分,公卫、医保、家医签约,这主要是政府付费购买软件和it服务,商业模式和市场规模非常清楚。
最后,深蓝色部分的人工智能是行业未来。虽然说Chat GPT现在非常火,但整体来说AI在医疗上还在成长期,没有规模化和商业化,所以说处于探索期。
好,单独说一下我们所在的“医疗服务”领域:
“医疗服务”这个圆圈在图的正中心,说明它是全行业的核心,其他业务都是围绕它展开的。但是,这个圆圈比较小,意思是它的市场规模现在并不大。
大家都想给家人找到最好的医疗服务,恨不得托关系、送红包,但是市场上仍然缺乏质量有保障、价格合理的优质服务的供应。当前的医疗服务,要么价格奇贵、只提供给特殊阶层,不可能大规模向全社会提供;要么价格奇低、近乎公益,服务提供者要从药品器械耗材中获取灰色收入、反补付出的成本,而服务质量还是没有承诺、没有人去研究如何提升。这就是服务的现状。
很多人都问我,好大夫在线为什么不走卖药的商业模式?为什么一直“死磕”服务变现模式?
拿ChatGPT做个类比:ChatGPT为什么这么火?是因为大家不想去搜索。输入一个问题、点击搜索按钮,然后在一堆繁杂的搜索结果中,瞪大眼睛去挑选、分辨,哪个对、哪个错、哪个是广告,步步惊心啊!但是,当ChatGPT出来后,大家都说太好了!它只给我一个正确答案,无需分辨真伪、没有广告,一切都清净了,真是一个完美世界。
把这个场景放到医疗行业里,逻辑是一样的。为了看病,我们要去读很多医学知识、科普,要分辨其真伪;我们付钱买药,还要担心医生是不是因为药品回扣而开了不该开的药。对患者来说,最完美的是:不要让我费心考虑这些,我只想要一个靠谱医生给我一个唯一的答案,我照着做就能治愈疾病。这就是最优质的医疗服务,就是好大夫在线的梦想。我们将“死磕”到底,直到能够大批量地提供这种医疗服务。我坚信,这是人人都想要的“医疗GPT”,也是大家绝对愿意付费购买的,是医疗行业的最佳商业模式。这就是我们给自己树立的唯一方向。
那么,过去的2022年,互联网医疗服务的环境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有以下值得关注的四个风向标:
第一,上海疫情期间,3月份,所有公立医院的停诊通知,用了统一的句式:“我们停诊了,但是我们的互联网医院还正常开诊”,这个标准句式,代表着行业的主力军——公立医院已经全面拥抱互联网医疗,这意味着,互联网医疗全面普及,市场规模快速扩大。
第二,《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这几份监管文件的发布,代表着行业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第三,二十大报告里的这句话“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为数字医疗行业指明了方向。均衡布局怎么实现?我们不能把东部地区的医疗专家搬到西部去,但可以用数字技术把他们的诊疗方案送过去。优质医疗资源怎么扩容?中国最缺的不是高精尖手术的操作能力,我们最缺的是有温度的服务,要实现这些,需要有大量的医生助理等新的服务提供者进来,这些是民营公司而不是受编制限制的公立医院能够解决的,这给我们民营公司带来了新机会。
第四,12月疫情高峰期间允许首诊,代表着把互联网医疗纳入了核心领域,在政府最关注的公共卫生事件里,可以容忍它的风险,接受它作为生力军所带来的崭新解决方案。
基于这些观察,对行业趋势我们有三点思考和看法:
第一,互联网医疗发展模式是,先有质量再有规模。这跟其他互联网领域不同。不能允许混乱的快速发展期,因为医疗涉及生命,无法容忍这种级别的风险。这是好事,给了认真做事的公司带来了一个很好的发展环境;
第二,服务资源(也就是医生)逻辑上的拥有者——公立医院,将和商业化的互联网医疗第三方平台走向合作,服务的产能将逐步释放出来,形成规模化供给;
第三,互联网医疗服务的商业化步伐已经开始了。互联网医疗服务公司都在全力探索商业模式,追求良性的商业循环之上的高质量发展。
我们重点来聊聊第二个趋势:公立医院和我们这样的第三方平台将走向合作。
医疗服务大逻辑是供给侧决定消费侧。供给侧的优质资源(中国最优秀的医生)基本上都在公立医院,有人担心,公立医院会不会禁止医生去互联网医疗第三方平台?如果发生这种情况,第三方平台就成了无源之水。
现在,这个问题已经有答案了,拿院长们的话来说“只要你不开线下医院,你和我就是合作关系”,我们是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合作关系。
试想一下,如果只有一家公司卖电视,那么就不需要京东天猫这些平台了。正是因为有很多品牌、很多经销商,才需要电商平台的存在。那么,公立医院的互联网医院现在已经超过2000家了,“去哪家医院就诊”就变成一个复杂决策了,这时候,就需要好大夫这样的第三方平台,一站式的列出各家医院、所有医生,让你去做比较、做决策,然后把患者分流给不同的医生,需要线下就诊的就分流到医生所在的医院。
一位公立医院的院长说,“我想明白了,只要互联网平台不建线下医院,你跟我就是合作关系。互联网上总做不了手术吧,患者必须到我医院里来做手术的,所以说我们就是上下游产业链的关系。我不反对、甚至会鼓励我们的医生参与第三方平台,这会为医院带来患者”。
有人说,公立医院的互联网医院也在提供线上诊疗服务,还有医保报销政策支持,你们第三方平台这些公司还有机会吗?医生们为什么非要去第三方平台工作?
我的答案是,第三方平台的业务方向,就是要去做那些公立医院做不了的事情,对医生的执业行为提供不一样的支撑。这有这样,才能生产出更优质的服务。
举个例子——预问诊。这是我们这两年的一个创新。
大家看一下这个病例,这么复杂的一个线上问诊病历,肯定是一个普通患者写不了的,那是谁写的?靠主诊医生来写吗?那么,通常的情况会变成这样:医生问一句“你做过CT吗?”然后,过了3个小时患者上线了,回复了一句“我上周刚做过”。又过了4个小时,医生上线了,又说“那你把片子上传上来吧”。接着又是漫长的等待……这么一来一回,一个问诊过去了24个小时,可能还没有把基本病史弄清楚。所以说,有时候线上问诊的效率比诊室面诊效率要低多了。
怎么解决?在大医生接诊前,要有一个预问诊流程,让小大夫来专门收集基本信息,把病历整理出来,提升这些大专家的效率。现在ChatGPT还不够成熟可靠,还是要靠基层医生、低年资医生,这种跨医院组织医生协作工作的事情,单体的公立大医院是做不了的,就需要第三方平台去做,这是一种线上诊疗的基础设施。因为有了这种服务,医生在第三方平台上工作的效率、服务质量,一定更高。
再举个例子——医生团队。一个主任医师,他在线下有自己的医疗团队,有查房机制,哪些活是分给手下人干的,很清楚。在线上,所有工作如果说都要让他自己干的话,肯定没有时间。所以,第三方平台要帮助医生把线上的团队工作机制建立起来,如果医生找不到线上团队成员的话,第三方平台甚至还要去提供医生助理服务。这种医生助理服务,最终一定是众包模式,在全社会范围吸引医疗服务人才加入,通过平台对接给专家们。这样,医疗服务资源就扩容了,有大量的新人员,围绕着这些专做医疗决策的专家,把周边细致的服务做起来、把断点补齐,辅助专家把医疗服务质量提升。这样,医生在第三方平台上的工作,不用事必躬亲,也能把服务质量提高。
再从医生维度分析一下。对于服务这种非标产品,要想做好,有一个核心点就是要去激发服务提供者的工作热情。公立医疗机构和第三方平台相比,都要通过改善机制和规则,去激发医生的服务积极性。同样是在互联网上提供诊疗服务,第三方平台提供的支撑是不一样的。
第一,医生在第三方平台上提供服务,用的是业余时间。对整个社会来说,在同样的医生数量基础上,获取了增量的服务供给,政府乐见其成,医生积极性也很高。
第二,在第三方平台上,医生是用自己的个人品牌去吸引患者,这让医生更积极、更主动、有意识改善服务。
第三,在第三方平台上,医生可以按照市场需求给自己的服务定价,优质优价。这会建立一种市场化的服务定价模式,这会大大的激发优质服务的产生。
第四,在第三方平台上,医生可以建立自己的药品、治疗用品供应链,从而提供琳琅满目的服务。比如一个皮肤科医生,发现患者总是因为乱用面膜,导致抗过敏治疗失败。他就自己挑选了一款特种面膜,加入自己的线上药房中。在开药品处方的同时,把这款面膜作为辅助治疗用品,开给患者。患者得到了更全面的治疗方案。这在公立医院是不可能的,因为面膜进不了医院药房。
要想推动线上诊疗服务商业化上规模,还有两个关键点:
一是要看内科医生,他们才是风向标。相比外科医生,内科医生群体更大,对线下设备依赖相对小,更多是靠个人的专业服务。如果第三方平台能够建立良好的定价机制,提供好用的服务工具比如长期随访工具,让内科医生效率更高,还能够赚到体面的收入,他们就有积极性去提供更好、更多的服务,那才能真正地扩大医疗服务商业化的规模。
第二,如果第三方平台能够建立开放的供应链平台,内科医生所需的治疗用品,包括药品、治疗用品、医生认可的康复用品、辅助治疗用品,才能真正丰富起来,每个医生就都能拥有“十八般武艺”。医生用医嘱形式开出来这些用品,配送公司送到患者家里,帮助线上服务形成治疗流程的闭环,这一定能真正地推动服务规模扩大。
未来的互联网医疗服务的版图是什么样的?我们的思考是,它将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线上服务。能用线上服务解决的,就在线上解决。比如,来医院之前的咨询、从医院走之后的复诊、长期的随访。如果能在线上搞定,谁也不会愿意再跑一趟医院。
第二,到院服务。该去医院的,帮助患者顺利入院。手术、住院、做检查、查体,这些该去的一定还是要去的,要建立顺畅的流程,帮患者高效对接、合理分流到线下医院。但是要记住,这部分是很难商业化的,因为主体的就诊还是落在公立医院,我们不能变成“黄牛”,去倒卖公共资源。
第三,未来最值得期待的方向,是医疗的到家服务。平台要建立开放机制,对接全社会的服务者(基层医生、护士、护工、康复师),建立服务流程,把控服务质量,应对老龄化社会巨大的上门服务需求,这又是一个巨大的服务市场。
和这些医疗服务稳健成长的速度相比,to b的企业会员类服务,将会成长更迅速。企业和单位为自己的员工购买服务,会变成一个标准的、家家都有的福利方案。这种打包服务,包含企业医务室、家庭医生、专科医生、权威专家、到院的线下就诊安排、以及未来逐步增加的到家服务,在企业端存在更强劲的购买需求,它的增长速度会更快。只要是人人都想要的优质服务,我相信其大规模商业化已经就在眼前了。
以上,是纯干货部分,下面是纯广告部分:我们ToB的企业会员业务正在招商,如果您有意成为我们的渠道销售合作伙伴,一起分享好大夫商业化过程带来的商机,想一起赚钱,请联系我们。
好了,分享结束,谢谢大家!